基于“以人为本”的全人照顾理念
据推算,目前中国香港地区60岁以上的长者中,约有20%的长者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失智症的重要威胁症状),10%的长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但是,差不多20年前,香港社会人士还不太关注失智症。当时,一群在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以下简称圣公会)安老院舍工作的员工在日常面对患有失智症的长者时,提出要安排特别照顾和活动。之后,圣公会申请资助,在院舍和日托中心成立了失智症患者特别照顾单位,并组建跨专业的服务团队。服务团队除了把实践经验组织成刊物和教材以外,更以实证为本的研究方式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建立失智症患者照顾的临床服务指引。
2007年,鉴于社区内很多患者缺乏对失智症的认识,很多患者到了不知道回家、不能自理的阶段才被发现患有此病,圣公会同工开始寻求资源,在社区内广泛进行推广教育和评估筛查。筛查过程中,若遇到疑似失智症患者,除以训练学堂的形式提供干预训练外,还与地区医院建立转介网络,将其直接转介至记忆诊所就诊;若发现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则以健脑操、认知活动、带氧运动等进行证实为本的干预。
圣公会的失智症照顾基于“以人为本”的全人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有4个重点,包括:重视患有失智症的长者;视其为独立个体;从长者的观点出发;提供社交心理的支持。全人照顾,即了解长者身体、心理、社交及灵性各方面的需要,以提供相应的照顾。整体来说,圣公会不同类型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和安老院舍,为社区人士、高风险的患者及不同程度的失智症患者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教育、预防、维持及全人护理照顾。
安老院舍、日托中心及居家养老服务
失智症长者面临着年老和不同机能退化的问题,在缺乏家人支援或家人不懂如何照顾时,安老院或日托中心便能让其得到更合适的照顾,同时也能缓解其家人的照顾压力。由于大多数长者都喜欢在社区居住安老,因此香港的很多失智症长者是住在社区享用居家养老服务的。
1.跨专业介入,全面照顾
圣公会的安老院舍、日托中心及居家养老服务在照顾失智症患者的流程上是相似的。我们深信每个失智症长者都有其独特性。服务开始时,跨专业团队(包括医生、护士、治疗师和社工)会通过客观、可靠的评估工具,为失智症长者做全面评估,包括健康状况、智能、自理能力、心理社交状况等,并针对评估结果,在跨专业团队会议上讨论并制订个人照顾计划。各专业同工和一线护工均依据计划落实服务。
在此过程中,社工除评估长者的心理、情绪、社交及灵性状况外,还直接为长者及其家人提供服务,包括治疗性小组、个别辅导、社区资源转介及义工支援服务。另外,社工也担任了统筹者、协调者和监察者的角色,负责统筹照顾计划的执行、协调各专业同工和监察计划介入成效。有需要时,社工会通过跨专业会议来调整计划的内容,以弹性地配合长者能力和实时回应长者需要。
2.多元化活动,丰盛人生
在为失智症长者设计康复活动时,我们注重活动能提升长者个人价值、过程可倡导其自立能力、服务能促进其维持社交和对生活燃起希望。服务团队通过多元化、有意义和无挫败感的活动,包括智能活动、体能活动、社交康乐活动和自理能力训练等,维持失智症长者的能力,减慢退化进程,提升长者的自尊和自信。例如,缅怀小组即通过小组活动巩固长者的长期记忆,长者也能借此分享熟知的事物、肯定以往的成就,从而提升自尊和自信,在交流过程中又能促进社交互动。
社工在举行活动前,需了解和评估长者的需要、能力和兴趣,最好也要了解其身体状况并与护理人员协调以配合活动进行。活动过程中,需留意长者参与情况,以便弹性调整活动内容及进度,避免长者在活动中产生挫败感。对于较被动、专注力弱和不适合参与小组活动的失智症长者,可提供一对一的个别化活动,内容可包括感官刺激、缅怀、智能及自理能力训练等,让他们能同样感受到多元化活动带来的正面影响。
3.环境要安全,护老需支援
安全的环境是照顾失智症长者的首要条件,院舍和日托中心的环境是由员工提供和维持的,而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工就要入户评估,检视长者居所环境内外的风险因素,如灯光、行动空间、物品摆放的高度、火警和跌倒的风险等。
要让失智症长者获得优质的照顾,护老者的状态是不容忽视的。居家养老长者的护老者一般是老伴、子女或保姆,院舍和日托中心的护老者则是护工和专业员工。社工可通过护老者支援小组、培训、教育讲座、户外活动等,来增进护老者对失智症的认识,提升其照顾技巧,通过护老者之间的交流来减轻其照顾压力、提升其解决困难的能力。
4.持续的改善,提升质量
为了让失智症长者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圣公会引入持续改善的概念,以促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单位成立由不同专业同工组成的专责小组,定时或不定时地检视现有服务情况,鼓励创新及更新。此外,跨专业团队亦可定期进行人性化的服务评估,评估内容主要是日常照顾长者的情况,例如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与长者沟通的技巧、为长者提供选择和保护长者隐私等,以确保服务质量。
长者地区/邻舍中心服务
长者地区/邻舍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住在社区、相对健康、可自主到中心活动的长者。以圣公会基爱长者邻舍中心为例,同工起初发现有的会员有失智症症状,例如常忘记小组活动时间、说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等,因而开始为会员及社区长者进行认知评估,从中发现了不少疑似失智症的长者。由于没有正规服务可提供支援,因此同工设计了训练学堂计划以支援初期患者。
1.长者益智学堂
长者益智学堂通过身、心、社、智4个范畴介入,为早期失智症患者提供恒常性训练活动。学堂每3个月一期,每期10课,每周上课一次,每次2.5小时。介入元素包含认知训练、运动训练、社交互动、心灵分享、健康食物等,增强对长者大脑的刺激,以延缓功能退化,强化其表达能力,培养其正向情绪及自信心。
学堂每季都有两项主题活动,如缅怀小组、健脑操、园艺小组、音乐艺术小组、爱笑瑜珈等。小组过程中着重互动分享,加强导向,休息时间配以健康益脑小食,并为情绪不稳的组员提供个别活动的选择。
此外,学堂还为护老者组织分享会,通过定期的聚会,传授有关照顾的知识及技巧,借此舒缓护老者的照顾压力。学堂为每位参加者进行半年一次的认知能力评估﹙MMSE简短智能测验﹚及情绪评估(老人抑郁量表GDS15),对护老者则进行护老者压力评估,以评估服务成效。
为减弱参加者因失智症标签化带来的抗拒心态,长者益智学堂以“爱社群?好学习?健脑生活由此起”为口号,鼓励长者不断学习,参与适当的健脑课程,预防脑退化。
2.社区教育计划
轻度认知障碍症的患者患失智症的机会比正常的长者高5~10倍,若长者能及早察觉并获得适当的服务,将会大大降低功能急促衰退的机会。鉴于此,中心在社区层面推行大型的长者认知状况检测服务,在社区会堂或街道设立流动评估中心,对长者的认知及情绪状况进行筛查,并由社工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介入服务建议。此外,联系医院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转介服务,让其及早诊断和治疗。
为唤起大众对轻度认知障碍症及失智症的认识,中心亦在社区、学校、教会等团体推行教育及宣传工作,例如举行健脑讲座、嘉年华活动、敬老摄影比赛、长者数字牌擂台战、照顾失智症患者培训工作坊、中学义工服务、幼儿填色比赛等。此外,还通过各大传播媒体介绍有关活动及知识,宣传预防和关爱失智症长者的讯息,建立和谐的社区。
3.义工推广运动
失智症的社区筛查服务以及教育工作均需要大量人手,义工在其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心通过组织和发动社区内不同界别的义工,如大学生、妇女、失智症照顾者等,举行多次义工培训,按其兴趣及专长参与及推动失智症服务。例如,护士学生可协助开展长者认知能力检测服务,还可一并提供简单的健康检查;失智症患者家属可在照顾失智症培训工作坊分享照顾心得等。在维系义工方面,通过定期的聚会及义工嘉许礼,让义工交流经验、表扬其参与,并通过电话、社交网站等不同途径巩固义工之间联系的网络,增强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