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政府改革的浪潮及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既可以实现服务职能转变,又可以有效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鉴于社会工作在促进人际和谐、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成为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广州市作为我国最早发展专业社工的城市之一,确立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建设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方式。
朱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基本职能是:满足朱村街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进一步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给朱村街村民、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的高水平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
三种社区形态的服务需求分析
一是纯农村社区形态。村里较多的是留守老人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有健康关怀、养生康娱等方面的需求;留守儿童有青春期教育、自信心提升、能力发展的服务需求。
二是农转居社区形态。由于拆迁居民获得了数目较大的征地补偿款,不少年轻人不愿工作,滋长了闲散、赌博、吸毒等不良风气。需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就业辅导及资源链接、加大合理消费的观念以及正面社会风气的宣传教育,提升社区和社会的正能量。
三是非完全城市社区形态。社区部分居民工作繁忙,出现子女教育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需要关注社区家庭,为其提供子女教育、家庭关系辅导,提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和机会,促进社区互动与融合。
另外,朱村街有外来人口1.2万余人,外来人口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感。需要提升其归属感和社区融入度,促进社区和谐共融以及为随迁儿童开展积分入学政策宣传、学校适应、学习辅导以及社区共融等服务。
为居民提供不同维度的服务
朱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采用三种服务方式,为街道居民打造不同维度的服务,满足各类群体不同需求。
“总部+驻点服务”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覆盖面。由于朱村街地域较广,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服务人员有限,朱村家综采用“总部+驻点服务”的服务模式,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尽量满足街道居民的需求。首先,朱村家综开展了包括长者服务、残障人士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新广人服务和义工及社区文化发展服务。其次,中心根据街道居民的需求设立了五个社工站:在长者较为集中的丹邱村颐养居(养老院)设立丹邱社工站;在青少年较集中的朱村小学、朱村中学分别设立朱村小学社工站、朱村中学社工站;在为安置拆迁老人而建立的临迁安置点设立临迁社工站;在朱村工疗站设立残障人士社工站;在具有传统及特色文化较浓厚的龙新村设立了龙新村社工站,发掘社区资源,以资产为本的视角促进龙新村的发展。
“恒常服务+特色项目”模式,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第一,开展恒常服务。家综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群体需求开设了各类恒常服务。包括周末影院、周末学堂、青少年青春期讲座、广场舞、各功能室服务、长者健康讲座、长者养生小组、妇女互助小组等。在五个社工站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工作。第二,开展特色项目。例如,“新广人社区融入项目”,主要对象是外地来到朱村街的新广州人群体,促进他们更快地融入社区环境,适应本地生活。开展了语言学习、兴趣培养、邻里互助、新广人吉时回家、小燕闹新春、社区领袖培养,社区自治等多元化服务。“关爱计划”长者残障人士项目,针对朱村街大量的留守老人和数目众多的残障人士,家综整合义工、学校、居委、村委等资源对他们进行针对性服务,保障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让长者和残障人士活得更有尊严和幸福。“爱心天使”就医绿色通道项目,朱村家综与增城当地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为朱村街特困人群和90岁以上长者开设就医绿色通道,保障其在有需要的时候能第一时间享受到医疗服务;在街道内开展义诊、常见疾病的宣传、医疗讲座、上门医疗服务等多种医疗服务。
“白班+晚班+周末班”模式,灵活服务时间贴近居民需求。由于服务对象能够便利接受服务的时间不一,朱村家综采用“白班+晚班+周末班”的上班模式,除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外,还运用轮休、弹性上班时间等处理方式,安排周四、周五晚上班至晚上九点半,周六全天上班,努力让更多的老百姓在方便的时间点接受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朱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自开展服务以来,已在辖区12个村及一个社区开展了青少年、长者、家庭、残障人士、外来工及义工六大领域服务,半年累计服务1.8万余人次。家综专业服务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一些家暴、邻里打架、亲子问题,居民都第一时间打电话到家综寻求帮助。家综年度中期和末期评估在第三方评估中均获得“良好”等级。
(作者单位:广州市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