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献身社区事业,践行社工精神,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心贴群众,关注民情……”
1月6日下午,一阵朗朗的宣誓声从云龙区子房街道圆梦社区传来,这天,由云龙子房街道12名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社工师事务所”正式挂牌成立。她们中,有两人为中级社工师,10人为助理社工师,1人为专职会计师,1人是专职监事。
提到社区居委会,从以前印象中的居委会大妈,到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再到手持专业资格的“社工师”,在子房街道,社区工作者群像的转变,折射的正是全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转变。
引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李潇是新成立的“社工师事务所”的理事长,持有中级社工师证的她,另一个身份是子房街道的计生专干。作为事务所的责任人,她说,他们这群“社工师”聚在一起的目标很明确: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探索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新思路。目前,事务所已在卫生计生服务、助老助残、流动人口等方面策划了多个公益项目,正在积极参与各级政府购买服务的“招投标”。
“比如说,我们的‘幸福家庭优客沙龙’项目,主要针对近来想生育二孩的家庭增多,而准妈妈年龄普遍偏大,我们通过聘请专门的生育保健专家,为有生育意向的妇女进行一对一的孕前、孕中、孕后的服务,确保优生优育。”目前,这个项目已在辖区有生育“二孩”意向的30多位准妈妈间开展。
基层管理中“显身手”
如果说“社工师事务所”是把持证的“小巷总理”们聚集在一起,汇聚“众智”做更为专业的社会公益项目,那么,这些来自基层的“社工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因为“社工师”的身份,也令日常工作“如虎添翼”。
车辆停放是许多社区面临的难题,如何让居民自觉地把车从地上开到地下?响山社区的“社工师”张丰歌通过入户调查,掌握了“山水康桥”小区第一手的车辆资料,发现小区车库基本能满足停车需求,溢出车辆仅需在地面施划少数停车位。通过走访,社区委员会就停车问题征询大家意见。最终,大家同意有序停车,共同维护小区的好环境。
张丰歌是子房街道“小巷总理”中第一批招聘的大学生专职社工,大学里的专业是财会,虽然带着“大学生进社区”的光环,但大学生的身份对社区工作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边学边干”是唯一的路径,向身边的老“居委会”学,如同具体实践,向书本学则是理论,而书本,就是“社工师”资格考试的书目:《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
在张丰歌的影响下响山社区居委员共6人,其中3人已取得助理社工师资格,她们均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子房街道其他社区,“大学生社工”也纷纷争相转型“社工师”,目前,子房街道的基层工作人员中,已有12人获“社工师”资格。
基层工作蕴藏“大学问”
针对由于社区党员流动性较大,年龄偏大等原因,形成“包挂科室+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的“同心党员朋友圈”党建工作机制;成立“社区服务委员会”,开放式吸纳社区内外服务资源,给居民提供一份贴心的“服务清单”;发挥街道官方微信公众信息平台“云龙子房幸福驿站”的作用,整合各社区自建信息平台,聚焦居家养老、小区物业、社区商圈以及居民互动等服务内容,为居民提供准确、快捷、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结构的改变,也让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举措层出不穷。
“我们14个社区80多名工作人员,七成以上都在四十岁以下,一半以上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大多数社区由年轻大学生担任社区党委书记或主任。”子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清溪表示,和我们过去熟悉的居委会大妈大伯相比,现在的社区治理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社区作为最基层的一个群众机构,一直与人们衣食住很贴近,同时也已经成为执行政府工作和表达民情民意的最“前线”。因此,更懂时代变化、有更强适应能力的80后、90后,走进社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社区工作人员学历的整体提高,也说明我们这座城市的社区管理水平在不断上升,年轻人思想活跃,社区就能开展更多更丰富的主题活动,更多的年轻居民也能加入到社区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