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但却因为本身的高专业性和医疗体系的庞大复杂,使得医务社工无法像社工进入社区那样轻松进入医院开展服务,这又直接导致病人及医院无法充分认识到医务社工的作用,久而久之,医务社工的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领域。
以四川为例
由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汶川地震后,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以地震为契机,汶川县人民医院引入了医务社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也因地震伤员救助和工伤康复的需求引入了医务社工,这是在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医务社工进入医院服务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省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特殊性,即与地震等自然灾害联系紧密,而在与此无关的医院内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则存在诸多困难。在相继开展的“成都加入中国医务社工联盟座谈会”“推进成都医疗救助与医务社工引领义工(志愿者)服务主题沙龙”“区域性医务社工发展推动机制探讨圆桌会(成都)”中,各方专家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和发展做了深入探讨。作为活动主办方,我们综合到会专家学者和社工机构的观点,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困境及突破做了如下探讨。
1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内除去广东、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较快外,北京、山东、四川成都也有部分医院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但其中的一线服务人员大多数是由医护或行政人员转岗兼职,极少数是专业社工。医务社工难以进入医院开展服务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
首先,医院层面对医务社工认识还很片面。很多医院片面地认为医务社工的工作限于导诊、病房慰问、秩序维护等服务。在这种认识下,医院自然不会对医务社工产生足够重视。同样的服务为什么还要花钱去请医务社工呢?志愿者不需要钱,岂不是更好。
其次,医院对医务社工专业能力存在担忧。很多医院即使有专业社工,也还是要在社工开展工作时安排一位医护人员陪同,因为病人关心的问题通常都与病情直接相关,没有专业医学背景就很难为病人提供适切服务,一旦医务社工的回答和医生或者护士不一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最后,医院整体架构和部门设置发生变动时程序相对复杂。医院是一台精密的仪器,一个庞大的医院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部门增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上级部门指示的情况下,医院层面一般不会轻易做出部门变动的决定。
医务社工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培养机制的缺位也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掣肘。在医务社工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的现实情境下,不仅是医院对医务社工的专业能力存在质疑,社会组织也同样充满疑虑。在邀请社工机构参加“区域性医务社工发展推动机制探讨圆桌会(成都)”时,一些机构给出的回应是:“医务社工太过于专业化,我们今后不会往那个方向发展,社区服务是我们的主项。”
目前,内地很多省份医务社工的数量都是个位数,同时,高校缺少医务社工方面的专门培养机制,医院也没有为高校毕业的社工提供实习机会,这导致了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步维艰。
医务社工人才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医院对是否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充满了质疑和犹豫,而医院对医务社工的低认可度又导致了对医务社工的需求冷淡,进而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和培养机制的缺失。如此,形成了医院认可度越低医务社工专业人才越缺乏,专业人才越缺乏医院认可度越低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况必然进一步阻碍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2 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一是从医院入手,这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推动,将医务社工纳入医院评级。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细致的顶层设计和进行试点推升。二是从培育专业人才入手,这是社会组织可以做到的。但如果社会组织培养了一批现阶段无法找到工作的医务社工,这对社会组织又将是巨大的负担。怎样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成都市慈善总会秘书长荣道清认为:“目前,医务社工主要可从专业社工加强医学知识或有医学背景的人加强社工知识转型而来。现有社区社工和医务社工在服务上其实有很多可结合点,是可以相互合作,逐渐转型的。”
医务社工主要工作包括:尽可能调动相应的社会资源,为病人提供有效服务;主动与医患双方沟通,观察、发现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并与各科室医护人员协调处理;当发生医患纠纷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及调解处理;为医护人员提供病人的家庭及社会背景资料;组织指导前来医院的志愿者一同开展对病人的帮助和援助工作;出席相关会议,如医师会、护理委员会会议等,就与医疗相关的社会问题提出报告。
在某种程度上,社区社工和医务社工具有共同的服务对象和工作方法,社区中的病人需要到医院治疗,治疗完成后又必然要回到社区,如何让病人在社区和医院都能得到专业的服务,并保持无缝衔接,医务社工和社区社工需要共同合作。
社区社工在居民从社区到医院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社区社工,尤其是做儿童和老年人服务的社工,经常会遇到案主身体发生疾病的情况,这个时候社工会建议案主就医。但以失独老人群体为例,多数老人在看病期间无人照顾,有的还由于经济拮据,不愿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没有医务社工去了解老人的社会、心理状况,医生会认为患者单方面不配合治疗,就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纠纷。
可以看出,在案主从社区到医院这个过程中,社区社工将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等信息传递给医生,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也能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而这也是医务社工的主要工作之一。当案主与医院发生纠纷时,社区社工也可以利用对案主的了解,在缓和甚至解决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避免医患冲突。
社区社工在病人从医院到社区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病人从医院回归社区后的服务是医务社工的职责之一,而病人一旦回到社区,社区社工也有职责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病人在出院后很难得到专业社工服务,一方面是因为医院内部医务社工数量较少,无法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另一方面是因为社区社工医学基础知识欠缺,难以开展服务。据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理事与医务社会工作分会联络人陈志英介绍:“在香港,有病人离院计划,病人出院回到社区的同时便有社工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内地目前的现状下,如果医务社工能利用自己的医学基础帮助社区社工开展服务,例如居家照顾、康复指导、哀伤辅导等,那么病人在出院后就能立即得到专业社工服务。
社区社工在“社区到医院”和“医院到社区”两个方向上把服务向医务社工方面拓展,将促使社区社工不断积累医学知识,长此以往,社区社工医学基础将得到增强,再适当辅以学习和培训,社区社工转型为医务社工将形成顺畅的机制。
从社区社工和医务社工服务的结合点出发,两者共同合作,是培养医务社工人才和提高医务社工专业能力的途径。这也是自下而上打破“医院认可度越低专业人才越缺乏,专业人才越缺乏医院越不认可”这一恶性循环的方法。
社区社工转型为医务社工,或者通过努力具备医务社工能力,还将有助于提高医院对医务社工的认可度,也将构筑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医务社工快速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