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到13日,第四届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开幕并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研修活动。本活动由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行政学院、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盟(IASSW)协办,并由思源基金会、择善基金会和凯瑟克基金会提供赞助。此次以“课程发展与能力建设”为主题的研修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参加,足见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对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的课程发展与能力建设问题的重视以及他们对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彰显本次研修班“推进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课程发展和完善、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并建设更优良的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师资队伍”的主旨和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英美高校交流学习的积极态度。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取向的社会工作硕士教育。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教育部于2009年为应对新世纪大陆社会和社区的迅猛发展,以及培育高素质的本土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始正式设立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于2010年招收大陆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目前大陆共有60余所相关专业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有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资格。我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就实现我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而言,我国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还处于比较年轻的阶段,在课程设置、专业资源整合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者培养等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需要国内相关院校之间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分享交流和通力合作,比如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组织下开展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负责人的会议并进行相关培训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与国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的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有参考意义的方面以辅助推进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次以“课程发展和能力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研修班正是我们积极寻求学习交流机会的一次努力,研修班有幸邀请到来自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学院的教授兼副院长Robert J Chaskin和Stanley McCracken教授、欧洲社会工作学校联盟(EASSW)主席Susan Lawrence和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盟(IASSW)能力建设委员会主席Janet Williams教授,还有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陈锦堂博士,他们都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和能力建设领域有突出的成绩,值得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学习和借鉴。
首先,在“中国背景”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教授立足于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课程建设的维度,向与会者介绍了其自身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课程设置的想法,包括课程设置、知识结构设置和专业实习的规划,这是多年来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组织下召集全国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多次探讨和议论的结果,本次会议也是这个问题的扩大化讨论,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很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和建议。熊跃根教授也具体分享了其有关社会政策分析课程的想法,还有来自华东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们也为与会者呈现了自己对于课程发展与实习教育的看法,并积极拓宽到社会工作发展的领域。
紧接着,来自国外和香港的诸位嘉宾与内地高校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在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课程安排(比如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分析等课程)、社会工作临床实践(包括老人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教育中的精神健康问题)、以及目前影响NGO和社会管理服务发展的主要挑战等主题上的看法与反思。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先行者和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观察者,这些来自国外和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同仁们从社会工作发展比较关注的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角度以及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实习如何有机结合、互相推进的角度跟与会的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每次演讲之后的提问环节都是国内外社会工作教育者们火花碰撞的时刻,内地的高校老师们在分享国内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课程设置以及师生经验反馈的实际状况的同时,也向诸位演讲者们抛出了一些或宏观至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受社会经济环境约束、或微观至就读社会工作硕士的同学们在毕业之前和之后所面临的专业实习以及就业等领域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社会工作硕士教育更重视课程设置和能力建设,这也是他们所擅长的,而具体到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所面临的艰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这个问题,则是国外的演讲者们觉得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国情的差异,在这一点上也许国外再有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者也无法同我们一样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在提醒我们要关注和反思国内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同时,也要将着力点置于更有针对性的提升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层面,毕竟改善大的社会环境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课程设置与能力建设的问题却是迫在眉睫以及任何阶段都无法忽略的问题。总而言之,通过来自国外和香港的演讲者的分享,我们可以学习到的是他们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问题上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社会工作技巧和社会服务管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推动社会工作学生能力建设的课外专业实习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议中关于社会工作硕士是否要有学术性毕业论文要求的议题引发了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的积极回应并引发了争论,由此可见在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上我们还需要斟酌完善,力求达到统一。
总论坛之外,本次会议还于1月11日下午和12日中午开设了分论坛以及中国“北方组”交流午餐会。分论坛由陈锦堂教授和Robert J Chaskin、Stanley McCracken教授主持,分别立足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状况的反思和国外发展经验的角度与参与者进行了分享交流并得出一些有参考意义的讨论总结。
本次研修班暨以“课程发展与能力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交流会是我国与香港、国外的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者们以开放和兼容并包的心态进行的一次经验分享和互动学习,对我国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目前面临的并亟待解决的完善课程设置和提升社会工作硕士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推动社会工作教育行业的同仁们反思自身社会工作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领域下一步即将开展的课程架构和专业发展讨论提供了及时和可能有效的借鉴。当然同时,我们相信此次交流会也向与会的来自国外和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者们传达了更多有关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我们对自身发展期待的信息,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处境以促进更长远的、更有效、更有意义的互动和交流,进而进一步积极影响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工作的整体发展,我们认为这也是诸多与会者们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