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妇女服务工作者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社会性别理论基础,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在社会工作实务和教学当中的应用,促进女性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10月16日至19日,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木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广州合作开展了女性社会工作学习坊。
此次活动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陈锦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吴利娟、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研究员蔡雪华、香港资深社会工作督导林丽玲等讲师,并吸引到了来自广东、安徽、湖南、贵州、湖南、山东等地高校的18位社会工作专业老师以及来广东、湖南、山东、甘肃、河南等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25位社会工作者参与。
本次学习坊从中国女性境况的分析开始,将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现状分析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实践,探讨了在需求分析和项目设计中,如何能够应用性别视角,开展真正以妇女为本的女性社会工作。
首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吴利娟老师通过数据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我国性别平等的现状,指出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地位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现今社会女性仍属于弱势群体,在出生、受教育、职业选择、文化等各方面都遭受不平等待遇。
拥有多年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陈锦华副教授则结合香港实践经验和社会性别理论,围绕“差异”与“平等”的概念,梳理了不同流派女性主义理论下性别平等的含义,和大家探讨了不同理论流派指导下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为我们阐明以妇女为本的社会工作所具备的特点,使学员对于不同社会性别理论在社会工作当中的应用有更清晰的理解。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研究员蔡雪华也具有十几年的女性服务经验,她认为服务提供者性别历程的自我探索深刻地影响服务设计以及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生命河”环节,大家回顾并分享了自己生命河流中有关性别的一些节点;在“花花世界”环节,大家则更深一步觉察和警醒服务过程中每一种身份背后的压迫与差异。
木棉团队分享了如何用性别视角去分析女性需求,其起点是女性再生产、生产和社区管理的三重角色及女性兼顾三种角色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工作者到底在强化何种性别角色、反思服务提供者在性别平等上的责任是有必要的。而在女性参与和服务手法设计上,女性服务也有自己独特的回应方式。
资深社会工作督导林丽玲与学员分享了她在香港屯门开展的“妇女为本、绿色取向”的社区工作经验,以具体、生动的社区工作实践项目带动学员思考什么是“妇女为本”的社会工作,使学员深受启发。
10月19日,学习坊一行40余人来到了位于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位于从化仙娘溪的项目点,通过项目点同工的介绍,学员们对于农村社会工作、妇女为本的社区工作有了更加深刻和具体的了解。
经过3天的集中学习、讨论和参观,来自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们纷纷表示提升了自身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于性别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当中运用的思考。在与同行者的积极交流过程中,学员们之间也建立了互相支持的网络,相信在学习坊结束之后,这样的网络也能继续为大家提供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本学习坊还将通过主题小组、实地参访、沙龙等形式为参与者提供持续交流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