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的第十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暨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镜春园38号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本次颁奖典礼采用线上+线下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社会工作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历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获奖者、社会工作院校师生等近4000人线上线下参与。
颁奖典礼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培训与发展基金项目负责人马凤芝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王思斌教授、香港择善基金会行政总监苏梅玲女士、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联席主席黎永开先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史柏年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陈涓教授、巫俏冰博士及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古学斌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主任鄢盛明博士及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邓锁博士等出席颁奖典礼。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在致辞中代表主办单位之一的社会学系向参会的嘉宾表达了欢迎。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从2009年举办,到目前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共评选出了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15位,林护社会工作学生47位,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实习项目32项,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8项,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特别奖1项。周飞舟教授高度肯定这些获奖的学生、实习团队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内努力的探索,在提升人民福祉、保障民生以及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以两所大学举办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作为活动基地,举办了多项活动,在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发展了重大的作用。希望获得林护奖的学人、学生以及团团队在未来工作和学习中坚守专业训练、发挥专业优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代表中国社会教育学会向第十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仪式暨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最近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工作部,这将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着提高社会工作质量的巨大挑战,专业社会工作要真正在中国扎根开花,还需要通过更加艰苦的努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代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向会议的顺利举办致以衷心祝贺。同时他也对这一奖项抱以最真诚的祝福,希望奖项能够持续不断激励社会工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增添动能。
林护基金会执行董事林伯年医生视频致辞中表达了对此次大会顺利举办的衷心祝贺。他指出自项目设立以来,获得“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社会工作学人、学生、实习团队和服务项目均在各自的领域内努力探索,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为林护基金会能以“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方式为培养社会领域的创新人才,参与到国家发展的进程,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感到荣幸。
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培训与发展基金项目负责人马凤芝教授表达了对林柏年先生设立“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感谢。她说:多年来,林护基金会不遗余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捐助,特别是在大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还处于稚嫩阶段和时期时,专门设立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和发展基金、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致力于提升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水平,以促进国家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显示出林护基金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承担及其远见卓识。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到今年是第十一届了,十多年来,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激励了众多社会工作同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促进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在十多年中,林柏年先生和夫人、林护基金和林氏家族成员,多次不辞辛劳,莅临颁奖典礼和研讨会议,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之情和责任担当令我们感动。我们向林护基金会、向林柏年先生和家人表达我们最衷心的感谢!近年,林柏年先生年事已高,不便长途旅行。我们祝福林柏年先生和家人安康,衷心感谢林柏年先生及家人对国家社会工作事业的支持。
马凤芝教授表示,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人才支撑的战略高度,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是培养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创新领域专门人才、进行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意义非凡,也希望以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平台聚集全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做出专业的贡献。
第十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评审委员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贾晓九司长、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前任主席阮曾媛琪教授、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联席主席黎永开先生、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副总干事、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文孔义先生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史柏年教授六位委员组成。周飞舟教授、岑浩强教授为评委颁发了聘书。
王思斌教授代表委员会向参会者介绍了第十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评审规则、申报和评审过程的情况。阮曾媛琪教授宣布了本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获奖名单。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获得者是易欣宇、王薇、谢君林、汤皓然和高威威。马凤芝教授、岑浩强院长、古学斌博士、苏梅玲女士、巫俏冰博士为获得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的五位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杯。
黎永开先生、周飞舟教授、史柏年教授、陈涓教授为获得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的河南新乡720特大洪涝灾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医务社工体系建设、新内生发展视角下社区为本的乡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及绿色家政工助力城市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四个团队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
王思斌教授和阮曾媛琪为获得第十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的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学张曙教授颁奖。
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在获奖感言中回顾了自己近30年从事社会工作的经历,她以自己的实践说明,要让社会工作成为政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用爱传递爱,用生命影响生命,在实践当中去培养人才,去推动实务,去促进研究,去倡导政策。
南京理工大学张曙教授在获奖感言中深情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感受:一是要选择相信,坚守信念、相信未来的美好;二是要信奉经世致用,推动理论研究、教学创新、专业推广和专业实践融合发展。
阮曾媛琪教授在为全体获奖者所致的勉词中指出,希望所有的林护获奖者知道奖项背后的意义,也希望大家努力地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让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激励更多人投身社会工作事业。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四个团队代表依次报告了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
文军教授报告了团队在云南寻甸回族自治县所进行的乡村社会工作服务情况,项目团队在总结、梳理和提炼新内生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了一套强调“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新内生发展视角下社区为本的乡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发展理论,提炼了转型期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行动参照。
纪文晓博士报告了河南新乡720特大洪涝灾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该项目关注河南7.20特大洪涝灾害后的社会工作服务,将灾后社会工作服务分为紧急救援、集中安置点服务、灾后重建与乡镇社工站建设三个阶段有序开展,在服务成效、研究产出、社会影响以及专业发展层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肖伟女士报告了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的执行情况。该项目是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对中国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的新尝试,项目以医务社工能力建设、部门建设、模式探索为三大着力点,通过人才培养、岗位支持、行业研究等方式帮助搭建医务社工的支持体系,并通过阶段性成果的梳理与总结进行模式创新上的探索,助力该领域行业标准化建设,为全国医务社工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李文芬女士报告了绿色家政工助力城市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情况,该项目着眼于家政工群体,把群体优势和社会对家政服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以及城市家庭对绿色生活追求的社会趋势相结合;基于弱势群体优势,创新家政职业价值,从照料到引领,从而提升内在力量和职业尊严,通过家政工有意义的参与来促成家政工自我赋能、家政工彼此赋能、家政工与项目团队相互赋能。
王思斌教授、古学斌博士对获奖的四个项目进行了点评。王思斌教授和古学斌博士肯定了四个项目取得的优异成果。古学斌博士从行动研究的角度为每个项目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王思斌教授也围绕如何在服务中实现研究的主题,对四个项目进行了点评。在热烈讨论交流的气氛中,第十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圆满完成。
4月2日下午,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开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要求我们既要借鉴外国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同时又要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也是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提出的背景。社会工作必须回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促进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总结经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研讨会邀请到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社会工作学者、专家围绕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相关议题展开讨论,探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本次研讨会分为主旨发言、社会工作站建设分论坛及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三部分。主旨发言由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古学斌博士主持。
香港理工大学阮曾媛琪教授围绕当前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阮曾媛琪教授首先阐明了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十大挑战:一是后新冠的世界是怎样的?二是战争和自然灾害;三是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四是青少年的问题;五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及老龄化;六是种族和宗教的融合及对多元化文化的接纳;七是去殖民化;八是气候变化; 九是推动科技创新;十是促进跨境国际社会工作群体协同合作。最后,提出了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四点启示:一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二是探索本土化的模式;三是跨学科合作;四是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凤芝教授围绕实践敏感的专业教育推进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思考展开。马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工作的鲜明中国特色,结合中国实际,社会工作需要以实践敏感的专业教育来回应社会变迁、社会现实的需要。马老师提出通过将实践性知识带回到课堂,以“实践敏感”的教学破除技术理性的专业教育思路,用案例教学、反思性实践教学方法解决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
主旨发言部分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评议。王老师认为在社会工作教育界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理论建构、工作模式、服务方法等等。但是一定要注重现实的当下的所亟需的和专业的联系与结合。
社会工作站建设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翔博士主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张和清教授以打通兜底民生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为题,探讨社区为本整合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首先,张老师解释了为什么要打通“最后一米”,一是政策文本与政策实践存在着的二元分割格局,二是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实务模式和方法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区自治的格局,也存在二元分割的现象。随后,张老师结合“双百”实践经验详细解释了如何打通“最后一米”,提出了个案救助、社区共治和物质、精神救助、社区共治发展"两大方向、三重境界"的本土化专业实务模式。
第十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获得者、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张曙教授围绕街(镇)社会工作站的组织功能定位及建设路径展开讨论。首先,张曙教授介绍了街(镇)社工站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张老师认为应根据各地基层治理的现实基础,明确街(镇)社工站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将街(镇)社工站建设成为整合多元主体、在基层乡镇为有需要的人民群众提供各类不同目标层次服务的综合治理平台。为此,张曙教授提出以下建设路径:一是各地可根据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探索社工站的组织职能和建设发展模式;二是要确保社工站站长、副站长的相对稳定;三是要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依托社工站开展社会调研,做好各类人群的专业需求评估;四是在精准识别需求基础上改革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五是高校社工专业教育应明确“党—政—校—社”的合作目标定位,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六是面向一线服务人员,加强高频次的督导培训,提升基层一线人员的社会工作服务素养;七是完善社工站评估指标。
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的陈涛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他指出,我国正在推开建设的乡镇/街道社工站,实际上是以乡镇/街道级社工站为名的横向水平上的基础性基本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这项建设工作本质上是在建“社工站制度”,而“社工站制度”是我们目前找到的建设中国面向城乡社区居民普遍可及的基础性基本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的最佳本土化方案。陈老师进一步提出我们既需要抓紧制度化直接社会工作服务这部分,尽快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也需充分认识前两方面即更宏观社会行政和(三级或更多级社工站)社会工作行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有力地谋求改善解决。
此分论坛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史柏年教授进行评议。史柏年教授认为三位老师的发言都具有典型性,呈现了省、市及街道等不同的角度来推动社会工作站建设经验。他认为如今社会工作讲本土化是大的本土化,事实上每个地方的社会工作站发展都有其区域特点,也要注重当地本土化。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郑广怀教授围绕乡镇社工站参与公共价值合作生产的过程与机制展开。首先,郑广怀教授分析了现代化转型中中国乡村社会面临一系列治理难题。随后,郑广怀教授基于乡镇社工站在具体运作中服务使用者自助互助和全程参与的合作生产模式,发现通过打造识别-诱导机制、构建磋商-引导机制、推进赋能-合力机制、形成公益-保障机制,乡村公共价值萌生,公共资源、空间、服务等客观效用价值陆续实现,公共规则、精神、参与度等主观认同价值相继达成,城乡公共价值的内外循环体系渐趋成型。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的何雪松教授认为乡镇社工站建设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突破,开启了社会工作由东向西、由城而乡的整体性实践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乡镇社工站建设而形成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推动建构全球南方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全球南方社会工作是对西方社会工作的超越,是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展的知识团结,这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魏晨副教授围绕中国社会工作的出场范式与出场形态展开。魏老师首先从“场”的学理化概念进行知识背景引入,随后提出他在实务中发现的社工的出场实践。最后介绍了他所创立的社工八个实验室,即标本实验室、病理实验室、诊所实验室、解剖实验室等等。用新的视角解读新的历史时期众多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创造。
该分论坛由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陈涓教授进行评议,她提出了自己的四点心得。 第一,大社会工作和小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 第二,社会工作其实是需要很强的人力和财力支撑,才能发展起来的;第三,国家的政策都强调县域理解;第四,整个中国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政策上的变迁,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政策倡导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被呈现。
最后,王思斌教授对研讨会各位发言嘉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参会者就社会工作站建设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字:蒋德敏 冷丹琪 照片:李亚璇 唐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