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南海区社会工作学者与学生联会(下称“社工学会”)正式揭牌成立,这意味着全国首个凝聚社工学者与社工学生的枢纽型社会团体在南海诞生。“我们成立学会,主要是为了凝聚高校社工专业佛山籍学生,为他们提供家乡社工行业资讯,同时也为南海储备社工人才。”南海区社工学会秘书长刘维称。
自2009年开始,南海区社工行业不断壮大。截止到2015年8月,服务于南海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过60间,从业人员超过600人。然而,目前南海社工行业从业人员中读社工专业出身的占比不到三成。
社工机构招人难、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作为打造“品质南海”的重要一环,本土社工行业虽发展迅猛,却仍面临诸多问题。未来,南海社工行业如何迈入“本土化”和“专业化”道路,值得关注。
打造社工人才“储备库”缓解行业信息不对称
上周五,全国首个凝聚社工学者、社工学生的社会枢纽型团体——南海区社工学会正式揭牌成立。“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们的组织就已经开始试运营,也有不少会员加入。”刘维表示,目前南海已成立了针对在职社工人员的社工协会,以及社会服务联会。“专门针对社工学者以及在校社工学生的组织,此前在南海并不存在。”
作为南海社工学会秘书长,刘维本身也是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我成长于在南海,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也确定回南海从事社工工作。”然而,与刘维持同样想法的佛山籍社工专业在读生并不多。“事实上,很多社工专业在读生对职业前景并不清晰,加上佛山的社工行业发展并不如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因而回家工作的并不多。”
今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张智聪,现在正在南海社工学会实习。“我们班上共有40名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相关工作的仅有5人。”在他看来,很多在读学生并不了解家乡社工行业发展现状,加上学校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对社工行业信心不足,最终决定转行。
“我们学会成立时间不长,目前第一批申请通过的会员有130人。而我们组建的佛山籍社工专业在读学生微信群,已经有225名成员,他们分别来自国内25间高校。”刘维表示,南海社工学会希望搭建一个沟通平台,通过不断提供家乡社工行业资讯,为佛山籍社工学生注入行业信心和热情。“与此同时,南海社工学会也将成为一个潜在的人才库,为本土社工机构储备人才资源。”
社工人才流动率高超半数人从业不足一年
2009年,南海社工行业开始兴起。经过6年的发展,本土社工行业已初具规模,社工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对此,南海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余欣颇为感慨,“2007年我大学毕业,到东莞从事社工工作,那时候南海的社工几乎未起步。我感觉这几年南海社工机构数量增加了不少。”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余欣的判断。2010年,南海区登记成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3家,2013年增至17家;截至今年8月,已有33家社工机构在南海登记成立。在社工人才方面,南海2010年取得社工证的有103人,2013年增至787人,截至2014年,南海取得社工证的有1114人。
尽管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不断增多,机构招人难、流动性太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南海区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5》称,经调查,4家本土较大规模的社会工作机构发现,2013年4家社会工作机构的平均离职率为27.8%,2014年的平均离职率为25.9%,社会工作机构人才离职现象频繁。
此外,调查抽样的268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在本单位工作时间1年以下的占62.3%,工作时间1—2年的占21.6%,工作时间2年以上的占16.0%。“这说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过一半的从业人员在当前单位工作时间不足1年,由此可见社工行业人员流动之大。”刘维称。
对此,南海启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傅坚宏也表示,对于一个非社工专业出身的无经验人士,“基本需要经过一年的培训和辅导,对这个行业才会有一个准确的嗅觉。”
专业人才不足三成人才“本土化”或为解决之道
一方面是社工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另一方面社工机构也面临专业人才稀缺的窘境。据调查,目前南海一线社工中持证人数仅300人,一线社工专业背景比例仅三成。“启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有36人,其中有14位持有专业资格证,只有1人是社工专业出身。”傅坚宏的话印证了上述的观点。
“由于我们机构坐落在西樵,相较于桂城、乃至广州、深圳,吸引力较小。此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做什么的,对社工的认知还有待加强。”傅坚宏坦言,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更注重上升空间以及薪酬待遇,而这与社工组织从事社会服务的本质并不十分契合。
傅坚宏还透露了一个花絮,在之前一次招聘,收到20多份简历,结果没一份简历符合要求。“有的应聘人专业根本不对口。此外,我们通常希望应聘者在学校有进行过志愿服务,但很多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工相差太远。”
针对这一现象,刘维认为社工人才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出于乡缘情结,本土社工人员更具稳定性,他们会怀着一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行社工服务。”她还表示,本土从业人员会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在傅坚宏看来,南海社工学会的成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土化的问题。“学会建立了一个本土社工学生、学者的交流平台,为佛山社工学生回流家乡提供资讯并加油鼓劲。”他表示,希望学会在凝聚学生之后,能够搭建与本土社工组织互动的平台。
针对这一点,南海社工学会已有具体规划。刘维透露,12月12日南海区民政局、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南海区社会工作学者与学生联会、南海区社会工作协会将联合举办2015年南海社工人才专场招聘会,届时南海区将与几所重点高校签订南海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佛山籍社工专业学生也可通过招聘会寻找优质实习机构和就业单位。
■声音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陈永杰:
实现“人才专业化”与“服务细分化”为当务之急
提倡专业化,是让我们的服务能做出品质,而本土化,是让我们的团队更加稳定。这个“本土化”含义很丰富,既包括社工专业科班出身的本地人,也包括一些已经融入本土的外来从业人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必须在文化风俗上认同这里。“本土化”和“专业化”是“两条腿走路”,两者必须互相结合,才能走出专业化路径。
而“专业化”的范畴内,还包括专业的社工机构。判断一个社工机构是否专业,有两个标准:团队中从业人员科班出身比例有多高;这个机构能否提出细分的社会服务。把这两个指标做好,是南海社工这几年必须解决的问题。
有很多人提出,本土社工人才难找。事实上,现在南海区社会工作学者和学生联会已经成立,协会成员都是佛山户籍且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目前,已经超过100个会员。这说明,南海本土的社工人员有很多。要吸引他们回乡工作,关键是需要设立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制度。
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社工系教授黄匡忠:
设立合理制度 挖掘人才资源
要实现本土化,最重要的是从业人员要了解当地的社会现状、风土人情等,然后针对本土的需求提供服务。而专业化则是提供一个基础的、共通的理论知识。虽然每个社区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基础理论是共通的。在掌握这些理论后,从业人员实际操作时,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试。
据我了解,南海现在有1000多人持有社工资格证,但我们需要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政府可以考虑在相关部门中,例如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等,设立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岗位。让原本就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能够通过内部调动从事社会工作,而不需要放弃之前的福利待遇。这种做法,能让我们在现有人才资源中,挖掘出一批本土的社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