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精神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精神卫生这一全球性发展议题在学界也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全国的精神健康领域迅速发展,为现代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动力。2017年7月13日-15日,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办,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暨厦门市仙岳医院和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协办,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承办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医务领域的应用:多专业的对话与启示”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我系马凤芝教授、鄢盛明教授参与了此次会议。此外,来自两岸三地和全国20多个省(市),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在内的20余所高等院校;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等近20家医院以及来自数十家社工服务机构的共计120多位从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实务代表们参加了此次会议。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主任,博士生导师马凤芝教授、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陈武元教授、厦门市仙岳医院院长王文强教授先后代表主办方致辞。马凤芝教授在致辞中总结了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当前趋势和国际潮流,强调了与医疗服务界合作的重要作用;马凤芝教授指出,社会工作的社会性视角填补了精神康复及其医疗模式中的不足,精神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显示出医务界对精神卫生领域专业分工结构的调整和对社会工作独特社会功能的认同。陈武元教授向与会者传达了精神健康对于全民健康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工作对促进国民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和精神健康服务跨专业的现实要求;王文强教授希望与会者能够借此多专业合作的研讨契机,共同推动全国精神健康事业的新发展。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系主任陈涓教授、厦门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弢、厦门市卫计委疾控处张一中处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童敏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14日上午的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做了“精神科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政策发展”的演讲,台湾东吴大学万心蕊副教授发表“另翼精神复元:基进心理卫生社工的批判性实践”的演讲,香港社会福利署杨志雄博士发表了“医务社工在精神病治疗及康复的角色”的演讲,三位演讲者分别展示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精神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以及三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来自厦门市仙岳医院王文强教授针对“多专业合作促进精神病人康复”系统演讲了医院—高校合作实践的服务模式,带给大家崭新的实践成果。厦门大学童敏教授的“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的身份重建:两种长期陪伴服务的逻辑比较”和北六院马宁副教授的“同伴支持共促复元”的两份报告,引发了诸多与会者对精神康复者身份重建的关注和讨论。香港理工大学陈涓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梁诗明博士、宁波市精神病院院长陈亚萍教授也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响应。
14日下午,云南大学高万红教授、北京大学鄢盛明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了近年来其在实务领域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将具体的精神卫生实务问题引伸到了有关社工伦理和社工价值层面的讨论。上海大学杨锃副教授等嘉宾专家分别对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构等方面做了详尽的报告与分析。在当日的会议现场提问环节中,专家们和台下参会者积极互动交流,将会场的研讨气氛推向高潮。
15日上午举行了公开论坛,来自全国高校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网络小组的9名高校成员、国内医务界6名代表、社会服务机构3名代表、和实务界的6位嘉宾分别就医院、社区和多学科三大专题,围绕医生、护士、社工、心理治疗师等多专业角色的定位与合作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领域不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与激辩。15日下午,会议组织参会人员参观了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研究基地暨厦门市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仙岳医院,陈进东副院长和社工部辜炜君主任介绍了医院近年来的服务状况及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合作的成果。
本次会议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领域跨学科多专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来自教育界、实务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经验,加强了全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