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办事处、上地街道树村社区居委会于2017年6月20日上午,在树村社区居委会举行北京大学上地树村“家庭为本的社区发展”研究基地揭牌和启动仪式,这是继3月11日研究基地在北京大学揭牌之后,推进研究基地建设的后续行动。现将树村基地揭牌活动介绍如下:
一、树村基地揭牌仪式的简要情况
“北京大学上地树村家庭服务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仪式”2017年6月20日上午在上地街道树村居委会举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师生近20人;树村社区居民代表30人、街道社区代表30人,以及政府部门领导:区民政局郭文京副局长、于彬彬科长,上地街道孙连红主任、李春莉副主任、社区建设科全体人员及街道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等共约90人出席揭牌仪式。上地街道办事处李春莉副主任主持揭牌仪式。
主持人介绍了参加揭牌仪式的双方领导和北京大学教师后,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介绍了该课题(树村基地)的形成背景和意义,树村居委会高甦民主任介绍了树村社区展示的“一社一品”相关活动,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介绍了项目(树村基地服务研究)进展的设想,然后与会领导(上地街道孙连红主任、北大社会学系查晶书记、海淀区民政局郭文京副局长)讲话,之后双方领导、教师共同揭牌并合影。
揭牌仪式结束后,北京大学师生还参观了树村居委会的为老服务设施,通过小型座谈会了解树村居委会党组织、服务队开展为老服务的状况和经验,在新辟出的“北京大学树村研究基地办公室”初步商讨了基地开展活动的设想。
下面是会议发言。
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介绍建立树村社会研究基地的背景
1.北京大学社会学与海淀附近村庄的历史联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其发端可以追溯到作为北京大学组成部分的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1922年建立)。燕京大学1925年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将社会学、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开展社会研究。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李景汉1926年进行的黑山扈村调查和1927年的挂甲屯调查,杨开道1928年开展的清河调查和他主持的“清河实验区”工作,燕京大学社会学系集体开展的“清河调查”,在吴文藻推动下3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农村的研究,抗战胜利后,雷洁琼1947年带领学生在树村进行社会调查。此外,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师生还在“香山慈幼院”、海淀儿童福利站等地开展服务活动,等等。这些不但对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的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燕京大学的社会学被称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这就是说,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在历史上与海淀地区有着深入的联系,也积累了一批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2.北京大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服务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要求
198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即一直关注社会调查与研究。雷洁琼、费孝通、袁方等教授指导了一系列北京地区的调查研究,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推动教学发展。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需要有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社会结构复杂,并能反映社会变迁的教学实习和研究基地。
历史上燕京大学师生在清河、树村、黑山扈村、挂甲屯做过社会调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之后,也在海淀区做过多次社会调查。接续北京大学与海淀地区村庄(社区)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联系,对于延续学术脉络、促进教学研究、服务城乡居民、促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希望选择海淀西北部村庄(居委会)作为研究基地,开展实习、服务和研究,也有便利上的考虑。
3.海淀区促进社区建设的要求
近些年来,海淀区在农村城市化、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郊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郊区农村、城市社区也发生着重要变化。其中包括城乡社会的进步,也包括不可避免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海淀区在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方面的任务繁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以促进社会的积极改变为实践目标,北京大学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师生愿意以自己的理论优势,尝试贡献于当地的民生改善、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希望通过校地合作,促进北京大学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海淀区社区建设工作的共同发展。
4.选择树村作为服务和研究基地的原因
70年前雷洁琼教授带领学生在树村做过社会调查,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几年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教师从不同方面对树村的发展有所关注,与树村居委会负责人有持续的沟通。树村居委会辖区正经历社区重建的重大变迁,社区服务需要突出,社区建设任务繁重。在海淀区委区政府,上地街道党政的领导下,树村党政班子有进取之心,愿意做好工作。北京大学方面认为双方合作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高甦民主任介绍树村社区服务的“一村一品”(为老服务)
1.历史变迁
树村因树多而得名,唐代窦氏墓志铭即有此名,明正德年间大臣李东阳诗作、嘉靖年间张爵均记载有树村,清康熙至道光年间为皇家禁地,民国时期前属宛平,后划入郊六区,今属海淀区管辖。自皇家三山五园工程开始,此地即旗营连绵,附近村庄,人口激增,在蓝靛厂,安河桥,四王府,树村等形成专为旗营服务的买卖街,因此树村也称树村街。
2.基本情况
树村社区成立于1984年,位于海淀区农大南路,总面积3.68平方公里,管理范围东至61886部队西侧、南至北五环中心线、西至树村西路中心线、北至马连洼北路中心线。树村社区分布有树村、后营、正白旗三个自然村,房屋多以老旧平房为主,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内有一座300年历史的清真寺。
常驻本市人口3583人,少数民族845人,主要有,回族、满族、白族、土家族、朝鲜族、蒙古族、傣族,占地区总人口的24.9%,外来人口约6万余人,有房产资质的院落793 个,所辖8个幼儿园2所小学。
树村社区现有户籍人口1979人,其中老年人685人,失能老人5人,老年人口比例31.58%,老龄化现象严重。现有困难家庭24户,低保户1户,残疾人口35人。
树村于2016年8月18日启动拆迁,至今已接近尾声,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回迁户多数选择在周边社区租住房屋,有的投亲靠友,也有极少数家庭选择了远郊区县居住。社区居民满怀期待,等待搬入新居。目前,社区回迁房交付时间尚不明确,入住时间没有具体明确。
3.社区建设
辖区属城乡结合部,平房、简易楼房、粮食局宿舍区、集体用房、老旧院落于一体,居民身份多元、诉求多元,管理服务难度大。根据这一状况,社区网格提出“人在格中走、事在网里办、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的工作理念和“条块结合、资源整合、服务下移、管理细化”工作思路,将793个院落划分为6大网格,16个小网格,同时推行“大网格中小网格”管理模式,以小网格架构社会管理新格局、大服务编织政府居民互动新纽带。
开展社区多元化社区服务。按照上地街道社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制度要求,根据社区居干的分管工作,结合服务对象情况和特点,对社区家庭和困难群众做全面梳理和分析,做到户户底数清、人人情况明,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以结对帮扶为依托,走进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倾听呼声、征求民意,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2017年,社区将重新规整结对帮扶,成立社区结对帮扶领导小组, 1名社区干部对接帮扶1户困难户、日常联系10名群众;1名志愿者帮扶1名困难人员;1名社区积极分子帮扶1户残疾儿童家庭。实现民族对口、就近对口、特长对口和服务对口管理。
打造民族之花社区品牌,社区提出“树道、树人、树情”的特色品牌理念。根据社区的民族构成和主题颜色,设计了品牌LOGO,依托社区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着力塑造文化、活动和服务三个子品牌。社区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大胆创新,全面了解少数民族群众需求,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建议,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注重以文化引导人,以活动凝聚人,以服务感化人,不断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传播品牌理念、丰富品牌内涵、优化服务格局,通过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MSW专业主任马凤芝教授介绍树村基地服务和研究活动的设想
1.建立“家庭为本的社区发展”研究基地的具体工作
该项目的工作内容是在城乡社区开展面对困境家庭的服务,从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妇女服务以及其他困境人群服务出发,联系政府、社区和社会力量,帮助困境家庭解决困难,促进社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和强化,促进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在此过程中和基础上获得一手资料,进行学术研究,并通过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促进困境家庭、所在社区问题的解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和社会发展理论。
具体说来,该项目要做的工作有:(1)与拟开展服务项目的当地政府部门、城乡社区和困境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合作团队;(2)北京大学组织教师和学生到项目社区进行基线调查,了解社区情况,明确困境家庭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并与居民和社区负责人一起明确家庭服务、社区发展服务的具体任务;(3)动员和组织资源进入项目社区,在项目社区设立服务点,开展持续的服务,并积累服务进程资料,开展行动研究,促进儿童、老人、妇女等困境人群问题的解决,促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4)与当地政府合作,进行实践研究,总结服务经验。
该项目第一期时间约为三年。
“家庭为本的社区发展”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载体的、以服务-研究为中心、由参与各方形成的合作体系。在这个合作体系下,可以建立各方参与的功能小组或委员会。
2.“家庭为本的社区发展”项目的投入和产出
项目人员投入。北京大学方面投入的人力包括: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教师、研究人员,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上地街道和树村社区也有一定的人力、设备投入。
项目经费投入。项目启动时的项目经费投入由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筹集。
树村居委会提供一间项目所用的办公室、必要的桌凳及办公设施;提供政策、合作人员联系方面的支持。希望争取到政府或其他方面的政策及经费支持。
“家庭为本的社区发展”项目的预计产出:
(1)通过家庭和社区发展服务帮助改善项目对象家庭的困境,促进家庭和谐和发展,促进村(居)社区状况的改善和社区发展。
(2)形成有典型意义的家庭服务、社区建设的经验,并向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推荐;
(3)通过参与家庭和社区服务,促进北京大学师生对我国城乡社区的理解,促进教学和学生培养;
(4)在家庭和社区发展服务形成若干学术研究文章和著作,公开发表。
五、领导讲话
1.上地街道办事处孙连红主任
今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理工学院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在上地街道树村社区举办“家庭服务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此,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表达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以王思斌教授为团队的各位专家选择上地街道树村社区作为研究基地,这是对上地街道工作的信任、支持,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我们将举全街道之力,为基地的各项研究工作保障好、服务好、配合好,希望早日研究出成果,造福社区居民百姓。
二是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在立足树村社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地地区企业众多的特点,为我们把脉问诊,支持并帮助上地街道探索具有上地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
三是特别感谢区民政局的领导多年来对上地街道社区建设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郭文京局长和于彬彬科长给予上地街道工作的厚爱。我们将不负期盼和重托,勇于担当,力争为海淀区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树村家庭服务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取得丰硕成果。
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查晶
北京大学上地树村家庭服务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从筹备到今天举行实地揭牌仪式,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上地街道和树村社区的各位同志,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为建设好基地反复沟通,商讨研究计划,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为今后的深入合作做了良好的开篇。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地街道与树村社区距离北大较近,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1928年,北京大学的组成部分、当时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就建立了“清河实验区”,开展了著名的“清河调查”,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当时调查的区域就包括今天的上地街道;1947年,时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雷洁琼教授带领学生深入树村做调查实习,进一步与树村社区建立了联系。社会学系前辈们在上地街道和树村社区等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北京大学社会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上地街道和树村社区与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之间的合作有着良好而扎实的历史基础。
最近,社会学系正在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社会学学科的方案。我们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是:将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紧紧跟随社会变迁的步伐,深入实际,从实践中发展出立足中国、扎根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紧贴中国现实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上地街道和树村社区近年来在社区建设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恰为我们提供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契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有一支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队伍,北大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向来以促进社会的积极改变为实践目标,我系师生愿意以自己的理论优势,尝试贡献于当地的民生改善、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希望通过校地合作,促进北京大学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树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共同发展。
我们既有先辈们留下的合作基础,又有新时期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强烈意愿,我们相信,在双方的真诚投入与共同努力之下,我们之间的合作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3.海淀区民政局副局长郭文京
今天,我非常高兴与北京大学、上地街道领导和树村社区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参加“北京大学上地树村家庭服务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仪式”,首先,我代表海淀区民政局向研究基地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北京大学是一所百年学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源地。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最早起源于燕京大学,192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行政”、“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社会工作者,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正式开始。上地街道是我区拥有高新技术园区为数不多的一个。这里有着海淀园三大国有园区之一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作为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孵化和生产基地,是全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工业园区。上地街道在园区建设之外还非常重视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12个社区全面开展了“一社一品”创建工作,每个社区都建立有自己的社区名片,树村社区刚才也做了专题汇报,这些都说明上地街道是一个务实的街道、不断追求创新的街道,具有非常好的工作基础。
借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
一、政校合作,建立家庭服务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非常有意义
海淀高校多,有80多所,但是政府和高校的合作,像这样正式的合作,北大是第一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北京大学把课题研究放在上地街道树村社区,这虽然带着浓厚的历史传承,不过树村地区发展的复杂性,对于深入研究海淀区城乡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大把研究课题方向选为“家庭服务于社区发展研究”,这个题选的非常好。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了,社区就和谐了,社区和谐了,社会才稳定。课题定位于研究城乡转型时期,以家庭为核心的若干需要解决问题,从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妇女服务以及其他困境人群服务出发,就如何联系政府、社区和社会力量,帮助困境家庭解决困难,建立和强化社区社会支持网络。这对于促进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合作,推动社区治理研究成果的转化
创新社区治理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发展就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变迁。上地街道一路创新走来,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社会基础,领导重视,基础工作扎实,这些都为北京大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沃土。树村社区的主任也参加过北京市民政局在北京大学组织的专题研修,具有比较系统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北京大学在王思斌教授的带领下,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方面一直起着引领作用,成功地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理论。今天,这个基地的揭牌,意味着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希望双方能够互相配合,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脚踏实地开展社会工作研究。通过政府搭台、社区服务、高校理论提升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道路,丰富、发展和完善本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提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这也是高校社会工作院系研究成果反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理论与专业水平兼备的社会工作及社会政策研究人才。
三年时间不长,希望你们双方能够总结出一套具有海淀特色的家庭服务和社区发展的经验及理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起到领先和示范的作用。最后,祝北京大学与上地街道的合作成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会后,北京大学师生参观了树村居委会为老服务展览和服务设施,并在“树村研究基地办公室”就基地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初步交谈。由于树村居委会辖区正处于拆迁和新楼群建设的过程中,因此,全面的社区需求调查、社会服务要在今年9—10月份启动。
(王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