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工作沙龙系列(第52期)讲座—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及学科发展,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成功举办。本期讲座邀请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主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鄢盛明副教授主持。来自本校和外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等近4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思斌教授首先对社会政策的起源进行了回顾。王思斌教授指出党中央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社会政策”的概念,并介绍了我国学界自民国时期以来对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同时引出“我国将迎来(正在走向)社会政策时代”的观点。之后,王思斌教授梳理了国外学者瓦格纳、蒂特马斯、马歇尔以及我国学者关信平和熊跃根教授对于社会政策涵义的表述。接着,王思斌教授对社会政策的“自性”属性进行了探讨,回顾了佛教文化和德国心理学家荣格对于“自性”的界定以及我国社会学者田毅鹏和景天魁对于社会政策“自性”的观点。他从比较或关系的角度将“自性”定义为一个事物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并指出“社会性”是社会政策最重要的“自性”。同时,王思斌教授探讨和分析了我国社会政策在不同时段的特征、自性度及其表现,并指出我国社会政策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走向更具“自性”社会政策的对策。基于我国社会政策学科的状况,王思斌教授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我国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的不足以及发展前景。
最后,王思斌教授总结,我国社会政策有其独特的“自性”特征,正处于从低自性向中自性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政策发展实践和学科建设需要立足于我国实际,同时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除了发展社会政策的实践以外,要大力开展社会政策的研究并发展学科建设,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福祉,促进社会整合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交流和提问环节,现场听众对于“如何定义自性”、“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我国社会政策学科发展中的障碍”等问题与王思斌教授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和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吴丽娟和李越美副教授也从社会政策的执行和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发表了观点。本次讲座为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理解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实践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