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工作沙龙系列(第53期)“社会工作干预研究:阶段性问题与回应”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沙龙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助理教授吴世友博士主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陈海萍博士主持。本校和外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一线社会工作者近3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吴世友博士对于干预研究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干预研究耗时长,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一个专业的研究团队共同协作完成。随后,吴博士通过干预研究案例“挠痒痒干预对青椒的减压效果分析”对干预研究中常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帮助现场听众对于干预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主体环节中,对于如何做好一项规范的干预研究,吴博士从贯穿研究过程的六个核心问题—“灵魂六问”进行了系统和清晰的阐述和探讨。第一问关注的是“研究问题因何而起”。他认为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的兴趣和社会情怀对于保证研究的可持续性、回应社会热点、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干预研究应起到推陈出新的效果,系统的文献综述是确保研究创新以及弥补以往研究不足的关键。此外,吴世友博士指出“好的理论支持是干预研究的基础”,并对开发项目理论进行了介绍。关于第二问“干预选取是否合适”,吴世友博士认为发展全新的干预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是干预研究选取的两种常见情形,同时指出好的干预选取通常具有可复制、可调整、可习得和可测量的特点,并随之探讨了第三问“测量维度是否准确“的问题,指出好的测量是一项干预研究的基石,并且强调了问卷和量表设计,以及借鉴已开发量表和适用性检验的重要性。随后,吴世友博士通过介绍三种干预研究设计(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前期试验)以及三种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探讨了第四问即“研究设计是否可行”。通过介绍五种分析方法即描述性分析、干预的效果检验分析、计算干预的效应值分析、干预的成本效果分析和定性数据分析,吴博士分析了第五问“数据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的问题。最后,对于第六问“研究结果呈现是否到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吴世友博士指出了干预研究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发文点以及学术论文中需要避免的问题和呈现给专业外人士的报告写作特点,并向现场听众介绍了干预研究的相关书籍。
在交流和提问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熊跃根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周晓春副教授对吴世友博士的讲座给予了积极地回应和点评。吴世友博士对现场听众提出的关于社会工作服务评估和干预研究测量等问题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吴世友博士的讲座帮助现场听众加深了对于干预研究的认识,获得了现场师生的好评。